人物简介:刘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丹麦Risø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副校长等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2014年起主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2021年起负责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沪苏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发展。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试验田”改革成果可全面推广
记者: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推动建设科创共同体方面您开展了哪些探索?
刘庆:2021年起,我担任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这个机构的定位是将国家战略部署与长三角区域创新需求有机结合,以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核心使命,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为长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主要作用是搭建“两座桥梁”,一座是从科学到产业的桥梁,另一座是将全球创新资源对接到长三角的桥梁。上海长三院、江苏产研院、安徽长三院都是按“一套机制、一个团队、一体化管理”的模式,推进长三角国创中心的各项建设任务,充分保障创新要素畅通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推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发展。
科技部将长三角国创中心定位为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我们的很多改革创新举措都是“试验田”这三个字赋予的。比如,我们面向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能力的研发载体。它们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坚持“多元投入、团队控股或持股、轻资产运营”机制,科研人才和团队拥有研究所的运营权、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针对一些前瞻性、引领性技术项目前期融资难的困境,我们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用“拨投结合”模式支持重大创新项目。“拨投结合”是在对项目进行全面研判的基础上,先通过科技项目立项给予团队研发资金支持;在项目进展得到市场认可、启动社会融资时,将前期投入的研发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并实行勤勉尽责、宽容失败机制。截至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在长三角地区支持了160个重大项目公司。“拨投结合”已被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全面创新改革举措,在全国试点推广。
位于上海浦东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记者: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对于如何拓宽升级从科学到产业的桥梁,您有什么建言?
刘庆:我觉得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广企业出资出题、财政资金匹配的“众筹科研”模式,让高校院所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更紧密地结合。同时,上海可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机制,增强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和商业推广的协同;放大“拨投结合”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耐心资本”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的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上海还可加快探索知识产权国有资产单列管理、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整体考核和免责核销等改革,完善上海长三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改革,探索新型院所治理模式。
探索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记者: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领域,长三角国创中心也做了不少探索。“十五五”期间,有什么探索成果可在上海推广?
刘庆:近年来,长三角国创中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倡导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行本教育”理念。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我们探索“学行交替”培养模式,已与国内外20多所高校联合开展本科生改革试点培养。“学行交替”是一种以学习和实习交替为核心的合作教育模式,它借鉴了20世纪初起源于北美的CO-OP教育模式。开展这种教育的高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实习期间,学生须接受校企联合考核并提交实习报告,合格者可获得学分和结业证书。
近年来,我们与国内高校合作,将CO-OP本土化和体系化。它让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在低年级就能进入工作岗位,接触真实社会。通过在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体验,学生能不断加深对自身、对专业和对社会的认识,人生目标会变得更加清晰。尤其在当下,人工智能引发了知识生产与学习模式变革,要求学习者具备跨学科整合与动态知识更新能力,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因此,我建议上海高校在“十五五”期间探索“学行交替”培养模式,助力培养更多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从2019年开始探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在上海,长三角国创中心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合作,以产业“真需求”为课题,以专业研究所和龙头企业为平台,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有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也能带动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长三角国创中心还承担了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运行工作,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联合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9月10日,刘庆和伯明翰大学校长亚当·蒂克尔签署了本科生CO-OP教育合作协议。
记者:上个月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中德绿色科技与产业合作论坛上,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嘉宾谈到了青年人才培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刘庆: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应用技术研发闻名于世,协会下属的75家研究所都依托高校建立,由高校系主任或知名教授兼任研究所所长,研究所40%左右的研发人员是合作高校的研究生,研究所的课题大多来自企业的技术需求,90%研究生毕业后会去相关企业工作。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弗劳恩霍夫协会的一个成功秘诀,就是搭建连接产学研的桥梁,组织研究生走进企业,在高校教授和企业研发负责人指导下研究产业技术,让研究成果被产业所用。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工科人才培养上存在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为此,长三角国创中心正在搭建桥梁,让更多的高校工科学生和教师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产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截至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已引导体系内300多家研发载体、重大项目公司、联创企业、研发型企业与80多家国内高校院所合作,累计培养研究生7000多名。未来5年,希望更多的上海高校和企业与我们合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推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方舟配资-新股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