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贝尔化学奖10月8日揭晓,由日本学者北川进、澳大利亚学者罗伯森(Richard Robson)、约旦裔美国学者亚吉(Omar M. Yaghi)共享殊荣。诺贝尔奖委员会指出,三人在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的研究成果应获表彰,他们创造了具有巨大空间的分子结构,气体和其它化学物质可透过这些空间流动。研究人员用MOF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从水中去除污染物,从工业尾气中捕获温室气体。
上海科技大学2060研究院副院长、物质学院副教授章跃标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成果,使‘碳中和’有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未来看,2025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走向实用化、走向工业化,最大的商业市场在中国。”
章跃标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导师正是诺奖得主之一亚吉。他介绍道,所谓金属有机框架,就是在纳米状态下“建造”一座大房子,这种网络结构可以将“坏东西”拒之门外,把“好东西”纳入其中。显然,这项研究一旦落地应用,对于“绿色地球”“绿色经济”意义重大。年近百岁高龄的罗伯森于1989年借鉴晶体化学提出了给定构筑基元的几何形状和连接特征来“预测”产物结构的思路。亚吉在1995年提出了“金属有机框架”概念,和北川进在结构稳定性设计、结构柔性和功能性方面积极推进研究,并逐步将其推向应用。
章跃标透露,目前,我国2023年建成投产的新疆风城油田碳捕集项目是世界最大的单体MOF碳捕集设施,设计负荷年回收天然气3千万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干旱地区,采用MOF作为吸附剂的空气集水装置,在太阳光驱动下可以为当地居民和采油工人提供饮用水。如果利用MOF构成的多孔结构,来做成空气净化器放置屋中,还可以将有机污染物一并化解,真正带来一个环境清新的家。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李巧伟告诉记者,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三位获奖者的框架化学创建了超分子结构,使得分子间具有前所未有的化学和结构强度,它的独特性质推动了一系列新型材料的开发。这是一种具有非常大表面积的高孔隙率结构,能够高效地储存被“困”在孔隙中的客体分子,如同是具有精准孔道尺度的海绵,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
“原子有序排列,四周分子柱子围成了一个规整的空间。它如同一座设计严谨的钢结构建筑。”李巧伟如此形容MOF,“它是有设计的,根据不同需求,孔隙可以精确调整。”
MOF具有巨大的潜力,为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带来了以前无法预见的机会。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成员朗斯特隆提及MOF这种材料时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这种材料只要一点点,几乎就像《哈利波特》妙丽的手提包一样,小小体积能储存大量气体。”北川进则表示:“我的梦想是捕捉空气,分离成二氧化碳、氧气、水等物质,运用再生能源技术转化为有用的材料。”
另外,在生物医药领域,这种新型材料已经在药物递送与生物成像方面展现出优势:利用MOF的孔道作为“纳米卡车”,可装载肿瘤药等治疗药物,并精准运送到病灶部位,一些生物相容性好的MOF也可用作造影剂。
章跃标相信,在MOF应用领域,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科研团队。碳中和、碳达峰需要它,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品质也需要它。他记得导师亚吉留给他的一句话:“生命太短暂了,我们现在不研究就来不及了。”他透露,当下,这项技术已经与AI深度融合,材料研发将会加速发展。
方舟配资-新股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在线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